close

個體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 / 經濟學原理 名詞解釋

-

因為我個體經濟學所學的版本是曼昆《經濟學原理》英文版,所以這個名詞解釋是從中文版裡面找出來並整理的,希望對正在學習個體經濟學的大家有用。

-

1. 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2. 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3.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4.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6. 理性人:系統而有目的地盡最大努力實現起目標的人。
7.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畫微小的增量調整。
8. 激勵: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
9.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 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10.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11.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12.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或經濟活動者的一個小集團)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13.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14.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準的上升。
15. 菲力浦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16. 經濟週期:就業和生產等經濟活動的波動(就是生產這類經濟活動的波動)。
17. 迴圈流向圖:一個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與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18. 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一個經濟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所能生產的產量的各種組合的圖形。
19. 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在市場上的相互交易。
20. 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增長。
21. 實證表述:企圖描述世界是什麼的觀點。
22. 規範描述:企圖描述世界應該如何運行的觀點。
23. 絕對優勢:根據生產率比較一種物品的生產者。
24. 比較優勢:根據機會成本比較一種物品的生產者。
25. 進口:國外生產而在國內銷售的物品。
26. 出口:國內生產而在國外銷售的物品。
27. 市場:由某種物品或勞務的買者與賣者組成的一個群體。
28. 競爭市場:有許多買者與賣者,以致於每個人對市場價格的影響都微乎其微的市場。
29. 需求量:買者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一種物品量。
30. 需求定理: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需求量減少的觀點。
31. 需求表:表示一種物品價格與需求量之間關係的表格。
32. 需求曲線:一種物品價格與需求量之間關係的圖形。
33. 正常物品: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4. 低檔物品: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減少的物品。
35. 替代品: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增加的兩種物品。
36. 互補品: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減少的兩種物品。
37. 供給量:賣者願意而且能夠出售的一種物品量。
38. 供給定理: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供給量增加的觀點。
39. 供給表:表示一種物品價格與供給量之間關係的表格。
40. 供給曲線:一種物品價格與供給量之間關係的圖形。
41. 均衡:供給與需求達到了平衡的狀態。
42. 均衡價格:使供給與需求平衡的價格。
43. 均衡數量:當價格調整到使供給與需求平衡時的供給量與需求量。
44. 過剩: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的狀態。
45. 短缺:需求量大於供給量時的狀態。
46. 供求定理:認為任何一種物品的調整都會使該物品供求平衡的觀點。
47. 彈性:需求量或供給量對其決定因素中某一種的反應程度的衡量。
48. 需求價格彈性: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來計算。
49. 總收益:一種物品買者支付的量和賣者得到的量,用該物品的價格乘以銷售量來計算。
50. 需求收入彈性:一種物品需求量對消費者收入變動反應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收入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51. 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另一種物品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用第一種物品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第二種物品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52. 供給價格彈性:一種物品供給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衡量,用供給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53. 價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高價格。
54. 價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種物品的法定最低價格。
55. 稅收歸宿:關於由誰來承擔稅收負擔的研究。
56. 福利經濟學:研究資源配置如何影響經濟福利。
57. 支付意願:買者願意為某種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8. 消費者剩餘:買者的支付意願減買者的實際支付量。
59. 成本:賣者為了生產一種物品必須放棄的每種東西的價值。
60. 生產者剩餘:賣者出售一種物品得到的量減賣者的成本。
61. 效率:資源配置使社會所有成員得到的總剩餘最大化的性質。
62. 平等:福利在社會成員中分配的公平性。
63. 無謂損失:稅收引起的總剩餘減少。
64. 世界價格:一種物品在世界市場上所流行的價格。 
65. 關稅:對在國外生產而在國內銷售的物品徵收的稅。
66. 進口配額:對在國外生產而可以在國內銷售的物品的數量限制。
67.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68. 外部性的內在化:改變激勵,以使人們考慮到自己行為的外部效應。
69. 科斯定理:一種觀點,認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麼,他們就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
70. 交易成本:各方在協定與遵守協定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
71. 庇古稅:用於糾正負外部性影響的稅收。
72. 排他性:可以阻止一個人使用一種物品時該物品的特性。
73. 競爭性:一個人使用一種物品減少其他人使用時該物品的特性。
74.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競爭性的物品。
75. 公共物品: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的物品。
76. 公有資源:有競爭性但無排他性的物品。
77. 搭便車者:得到一種物品的利益但避開為此支付的人。
78. 成本—收益分析:比較提供一種公共物品的社會成本與利益的研究。
79. 公地悲劇:一個寓言,說明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為什麼公有資源的使用大於合意的水準。
80. 預算盈餘:政府收入大於政府支出。
81. 預算赤字:政府支出大於政府收入。
82. 平均稅率:總收入除以支付的總稅收。
83. 邊際稅率:增加1美元收入支出的額外稅收。
84. 定額稅:每個人等量的稅收。
85. 受益原則:認為應該根據人們從政府服務中得到的利益來納稅的思想。
86. 支付能力原則原則:認為應該根據一個人可以承受的負擔來對這個人徵稅的思想。
87. 縱向平等:主張支付能力高的納稅人應該交納更多稅的思想。
88. 橫向平等:主張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納稅人應該交納等量稅收的思想。
89. 比例稅:高收入納稅人和低收入納稅人交納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稅收。
90. 累退稅:高收入納稅人交納的稅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於低收入納稅人的稅收。
91. 累進稅:高收入納稅人交納的稅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於低收入納稅人的稅收。
92. 總收益:企業出售其產量所得到得量。
93. 總成本:企業購買生產投入所支付的量。
94. 利潤:總收益減總成本。
95. 顯性成本:要求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96. 隱性成本:不要求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97. 經濟利潤:總收益減總成本,包括與隱性成本。
98. 會計利潤:總收入減顯性成本。
99. 生產函數:用於生產一種物品的投入量與該物品產量之間的關係。
100. 邊際產量:增加的一單位投入所引起的產量增加。
101. 邊際產量遞減: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隨著投入量增加而減少的特徵。
102. 固定成本:不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103. 可變成本: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104. 平均總成本:總成本除以產量。
105.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產量。
106. 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除以產量。
107. 邊際成本:額外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總成本的增加。
108. 有效規模:使平均總成本最小的產量。
109. 規模經濟: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10. 規模不經濟: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
111. 規模收益不變:長期平均總成本隨產量增加而保持不變的特性。
112. 競爭市場:有許多交易相同產品的買者與賣者,以至於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是價格接受者的市場。
113. 平均收益:總收益除以銷售量。
114. 邊際收益:增加一單位銷售量引起的總收益變動。
115. 沉沒成本:已經發生而且無法收回的成本。
116. 壟斷企業:一種沒有相近替代品的產品的惟一賣者的企業。
117. 自然壟斷:由於一個企業能以低於兩個或更多企業的成本向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物品或勞務而產生的壟斷。
118. 價格歧視:以不同價格向不同顧客出售同一種物品的經營做法。
119. 寡頭:只有少數幾個賣者提供相似或相同產品的的市場結構。
120. 壟斷競爭:許多出售相似而不相同的產品的企業的市場結構。
121. 勾結:一個市場上的企業之間就生產的產量或收取的價格達成的協議。
122. 卡特爾:一致行動的企業集團。
123. 納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經濟主體在假定所有其他主體所選戰略為既定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最優戰略的狀態。
124. 博弈論:研究人們在各種策略情況下如何行事。
125. 囚徒困境:兩個被捕獲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麼甚至在合作對雙方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
126. 占優(優勢)策略:無論其他參與者選擇什麼策略,對一個參與者都為最優的策略。
127. 生產要素:用於生產物品和勞務的投入。
128. 生產函數:用於生產一種物品的投入量與該物品產量之間的關係。
129. 勞動的邊際產量:增加的一單位勞動所引起的產量增加量。
130. 邊際產量遞減:一單位投入的邊際產量隨著投入量增加而減少的性質。
131. 邊際產量值: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乘以該產品的價格。
132. 資本: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
133. 補償性工資差別: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貨幣特性而產生的工資差別。
134. 人力資本:對人的投資的積累,如教育和在職培訓。
135. 工會:與雇主談判工資和工作條件的工人協會。
136. 罷工:工會有組織地從企業撤出勞動。
137. 效率工資:企業為了提高工人的生產率而支付的高於均衡工資的工資。
138. 歧視:對僅僅由於種族、宗教、性別、年齡或其他個人特徵不同的相似個人提供不同的機會。
139. 貧困率:家庭收入低於一個稱為貧困線的絕對水準的人口百分比。
140. 貧困線:由聯邦政府根據每個家庭規模確定的一種收入絕對水準,低於這一水準的家庭被認為處於貧困狀態。
141. 實物轉移支付:以物品和勞務而不是以現金形式給予窮人的轉移支付。
142. 生命週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規律的收入變動形式。
143. 持久收入:一個人的正常收入。
144. 功利主義:一種政治哲學,根據這種政治哲學,政府應該選擇使社會上所有人總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145. 效用:衡量幸福或滿足程度的指標。
146. 自由主義:一種政治哲學,根據這種政治哲學,政府應該選擇必要的公正的政策。這種公正要由在“無知面紗”的背後的無偏見觀察者來評價。
147. 最大最小準則:一種主張,認為政府的目標應該是使社會上狀況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148. 社會保險:旨在保護人們規避負面事件風險的政府政策。
149. 自由至上主義:一種政治哲學,根據這種政治哲學,政府應該懲罰犯罪並進行自願的協議,但不應該進行收入再分配。
150. 福利:補貼需要者收入的政府計畫。
151. 負所得稅:向高收入家庭徵稅並給低收入家庭補貼的稅制。
152. 預算約束線:對消費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費組合的限制。
153. 無差異曲線:一條表示給消費者相同滿足程度的消費組合的曲線。
154. 邊際替代率:消費者願意以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
155. 完全替代品:無差異曲線為直線的兩種物品。
156. 完全互補品:無差異曲線為直角形的兩種物品。
157. 收入效應:當一種價格變動使消費者移動到更高或更低無差異曲線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158. 替代效應:當一種價格變動使消費者沿著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變動到有新邊際替代率的一點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159. 吉芬物品: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 婓焱 的頭像
    >> 婓焱

    Revo Island

    >> 婓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